议政建言
拆掉“养老围墙”会如何?
信息来源:  作者:  发布时间:2014-10-09 17:32:10    点击数:

          笔者到某养老院采访,问老人心愿是什么,张大娘说想见娘家舅,王爷爷说想吃60年代菜渣子,而李叔叔突然端起一碗冷水倒入上衣领口,弄得在场的人惊诧不已,他的回答是“想立马冻出病来,快点见到儿女”。

      从几位老人的回答中,不难看出,老人们想的是“墙”外的人,忆的是窗外的家,说的陈年的事。
      据说,北京有一个千万富翁把年迈的父亲送到豪华养老院颐养天年,那里的确衣食无忧、环境优美、宽敞明亮、服务周到,但老爷子发誓“死也要在家死,就是要回家!”。其实,不仅是富人如此,多数平民也不太愿意居住在养老机构。由此看来,养老不仅仅是物质可以满足的问题。
      看到以上几个例子,笔者不由联想:日益兴起的养老机构美如宾馆花园,为什么社会老人围在院墙四周“看风景”,养老院老人为什么“身在曹营心在汉”,面对发展中的矛盾,解决出路在哪里?思虑再三,不妨试试“拆掉”“养老围墙”——
拆除“思亲围墙” 为老人多创造一些连线儿女的机会
      在农村,多数年轻人“大干二十四,初几就出去”,有的夫妻同时外出,住进养老机构的老人一是自己想见儿孙行动不便,二是部分儿女因思想道德问题不愿见老人。人至暮年,即使儿女不孝,如果天天相见,心理还是感到幸福。长期不见,其情也哀,其心也怜。就此意义而言,老人的情感更脆弱和敏感,甚至像儿童一样没有安全感,总有一种被家庭被社会遗弃的失落感。尤其是体弱老人,自感步入无用末路,产生“家庭包袱”废人心理,生活态度消极,再加之缺乏心理疏导、绝大部分养老院围墙式、封闭性的管理像监狱高墙一样锁闭着老人的心域,住进的老人的心情、精神状态难免不好。因而,应从人性化的角度考量,养老机构应更多考虑老人思亲心切、活动半径范围狭窄、忧郁纠结等心理,增加亲情服务,拓展服务内容,开阔活动空间,有效解决老人心理、精神层面问题。山左口乡左庄村做法可以借鉴,养老服务站开通“亲情热线”,采取手机、电脑互联网等联系方式让老人和外出子女随时沟通,随时了解家人状况,让老人们无亲情疏离和被遗忘感,使老人始终感觉和家人在一起,和社会在一起,有一种和社会的融合感觉,从精神层面满足物质层面所不能弥补的满足。
拆除“定居模式围墙” 给予老人来去自由选择
      一般意义上的养老机构大都采取封闭式管理模式,说好听点“规范化”管理,说难听点人性化不够。一旦入住则成为常驻“院民”,必须接受养老机构的 “限制性”条款, 24小时受到管束,在给吃给喝给玩的同时,行动上的自由也在减少,面对绝大多数养老机构的悉心管理,有些老人并不领情,原因何在?究其因,人的天性是崇尚自由,任何人产生时刻被监视的感觉,总是如芒刺在背,老人因为身体机能退化,思维功能弱化,行动上更依赖外力的帮助,心智上更像孩子,面对循环往复、单一格局的生活模式,相当部分老人情绪抑郁、精神萎靡,甚至出现心理疾病。这样,不仅不能让老人长寿,反而影响生命质量和寿命。安峰镇在这方面尝试了一种全新的入住和生活模式,敬老院老人白天可以在老年公寓吃饭、消遣、午睡,晚上则回家含饴弄孙,不必全天全年入住老年公寓,所缴纳的费用也只有餐费和钟点床位费,增加社会互动,这种和幼儿园相类似的模式被老人们亲切地称为“串门儿”式养老,解决了敬老院老人的出入自由问题,将敬老院和社会老人活动平台融合到一起,增加交流的机会,解决了敬老院老人参与社会、不被脱离社会的困境,提高老人住院幸福指数,提高敬老院吸引力,真正成为社会养老的创新新亮点,打造养老新品牌,这种新型大社会养老模式贴近了老人群体性需求,很受欢迎。
拆除 “呆坐围墙” 多给老人户外活动机会
      与人生多年生活空间而言,敬老院仅是“巴掌大”的地方,一如既往地吃了玩,睡觉,再吃再玩,长时间地看院墙上方一片蓝天,老人便会产生“井底之蛙”的忧郁,难怪有的老人调侃,进了敬老院就像进了看守所。生命在于运动,生命在运动中延续,人,都有一种求新、求动、求变欲望,老人当然也不例外。而一些养老机构则顾及不周,一旦老人入住,老人就被“圈” 了起来,活动的最大范围是院墙内,有的好心用过了头,怕老人吃不好瘦了,怕老人私自行动丢了,对应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,甚至有的地方像重症管理科一样,规定探视时间,规定老人外出签字制度。其实越像“宝”一样的看起来,老人越不开心。最近,笔者在黄川镇华苑老年公寓采访,觉得该公寓负责人很有创意,他拥有200张床位的老年公寓,但设想出“拆开围墙天地宽”养老模式——远处,和北京老年公寓联手,与旅游公司联姻,把老人拉到故宫转一圈;近处,去临近的河边散步,去果园采摘时令鲜果。并设想在本地租赁一块土地让老人种植,建立老人生态园,让老人乐在轻微劳动中,乐在自己梦想的绿色中、春天里。
拆除 “偏远围墙” 让老人就近融合
      由于条件制约,现有养老服务设施布局难以星罗棋布,布局“偏”的问题程度不同存在,养老机构或者在某个特定社区,或者在某个偏远幽静的角落,面对价贵、路远的建设布局,多数老人产生畏惧心里,怕与亲人见面不方便、怕生病就医条件不好、怕购物不方便。总之,生怕被社会边缘化,产生“古道西风瘦马”的沦落感。因而,建议将养老服务设施建立在社会功能齐全,社会老人活动更为密集的场所,就近享受社会公共服务资源、周边浓烈的人文和社会气息。使吃、住、行、娱乐、购物相对便捷,时刻能融入社会,满足老人是社会一份子的大众心态,更多地感受到“居家”的温馨温情,而不是社会边缘人。
      综上所述,建议机构养老管理理念实现 “建围墙”到“扒掉围墙”大转变,突破禁锢式养老管理的“围墙”,增加亲情对接机会,把老人从行为封闭、思维封闭、情感封闭状态中解放出来;倡导走出墙外管理模式,增加“游一景”“种块地” “林边聊”“河边溜”“会会友”“踏踏青”等多内涵、多内容做法;突破“固定入住”模式,给予老人来去自由的权力,建立想进则进、想出则出平台;突破建设偏远、偏僻布局,实现“脱离式”到“融合式”布局。让老人更多地参与社会,享受自然赋予人生的美丽,最大可能的减少懒思、郁闷、自闭等因素,激发开心、愉悦、活跃因子,促进晚年安康、益寿延年。
      只有如此,才有可能既不浪费国家资金,又能建立符合民情、紧跟时代脉搏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。养老服务产业才能真正成为老百姓放心、养心、安心的和谐幸福家园,使我国的养老产业发展更加适合国情、民情、人情,促进养老事业大发展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编辑:东方石
相关链接
四月东海芳菲天,最美晶都桃花艳(图文)
西湖八月足清游,何处香通鼻观幽
梅雪争春
雪韵西双湖
七彩晶都
总有一朵化为你开放
廊桥梦幻
又见一缕茶香
版权所有: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海县委员会 工信部备案号:苏ICP备14027154号-1 管理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