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海文史
我读《知青岁月》(图文)
信息来源:  作者:  发布时间:2014-11-18 16:51:40    点击数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(一)读《知青岁月》

       
经过大半年时间的酝酿、讨论、搜集、编写和整理,一本以我们洪庄老知青回忆文章为主体的东海县知青史稿《知青岁月》终于编印成册,手捧着这本装帧朴素的小书,相信各位插友心头一定是充满了欣喜。

      记得插友巴山夜雨曾经说过,我们中间的这些人,从来就未从事过文字工作,从40多年前走出校门后,除了在各自的单位或部门写过一些总结、通知一类的应用文外,再也没动过笔杆子。今天,在我们的网络家园里,或在张守忠秘书长的约稿要求下,数千字的文章竟能洋洋洒洒一气呵成,自己都难以相信,更令有些人的子女惊奇。

      这无疑是年轻时代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让我们难以释怀,不吐不快,这才促使大家不论文笔优劣,在花甲之年,以鼠标作笔,一抒胸中意气。

    在这本小书中,我们看到了各个知青不同的经历:大部分知青感受的都是那个年代生活的困苦,体力劳动的繁重,精神的苦闷,前途的无望。但也有一些知青却是很能顺应那个时代,在那个环境中,扑腾的风生水起,有的甚至以此为基点,踏上人生的坦途。因此,在他们的笔下,对那段经历,不经意就流露出一股怀念之情。但在招工、返城的关键点上,他们和我们一样义无反顾作出了同一选择。

        以现在的阅历和人生经验,反思当年,在那个环境中,想混出点出息,似乎也不是难事。但我想,由于每个人不同的家庭背景、不同的性格特征,即使再重复一次插队,类似吾等,依然聪明不了,在招工、上学的那种单行道上,仍然免不了被挤落的结果。

       就我个人来说,当年吃的苦和付出的艰辛劳动,一点也不逊于那些先进分子,但幸运从来就没有光顾过我。有一段时间,特想去做一个月薪8块钱的村里民办教师,但队干部们似乎对跟他们走得近的人更加青睐,不管那些人是否适合。失落感一次次打击着我的信心,因此,在我的一些回忆文章中,确实缺少了一些所谓的亮色,虽然尽量争取做到怨而不怒,但在字里行间,难免也不自觉流露出一些情绪来。同时因为那些文章大部分都是在网上信手写来,语句的不通、语法的错误,比比皆是,而且从体裁上说,也不符合史稿的规范。好在张守忠秘书长大肚能容,在为我们修剪之后,都给与放行了。即便如此,那些陋文由于先天不足,现在读来,还是倍觉汗颜。

       不管怎么说,去年创建我们这个洪庄知青网上家园,目的不过是为插友们提供一个怀念我们另样青春的祭台,是以消遣的心态来充实大家退休后的生活,用一个字表述,就是。玩来玩去,玩出一本小书来,倒真是始料未及。

       另外,使我对这本小书分外看重的是,有多位插友提供了那么多珍贵的老照片,为这本小书增加了不少的份量,也使得这本小书更具史料价值。(原作于2011-12-14 

            (二)插队第一天

       197054
,是我们海州老三届知青
被插队到东海县洪庄、石湖两公社的日子。那一天,阳光灿烂,温度适中,但我们的心情却未能象天气一样晴朗,怀着一丝丝忐忑,我们登上了西行的列车。

      有许多家长跟着送行。我家是姐姐送我的,母亲因为心里难过,躺在了床上,未能到现场,这样也好,减少了母子别离的痛苦。

      下了列车,在洪庄公社的大院内,宣布了各个知青的分配去向。我们18个人被安插到了十里大队(6月份第二批又安插了8人).据来接我们的社员介绍,十里大队条件在全公社虽不属于尖子,也属于上等,一个工日也能挣到45毛钱,而且离火车站(公社驻地)很近,只有3里路(实际上足有67里,因我们步行要半个小时以上。后来我们才知道,农村的里程与实际里程相比,都要缩小一半。),这样,我们心里稍稍得到些安慰。

      独轮车载着我们的行李,来到了村里。一下子,光着脊梁的汉子,穿着蓝印花布的妇女和拖着鼻涕的孩童,围观了上来………看着周围的土墙茅屋以及围观的人群,我们感觉仿佛突然进入了电影《苦菜花》中40年代抗战根据地的场景,时光足足倒流了30……本来我们插队上级是有安置资金和房屋建材的,但可能是时间紧迫吧,知青房没有来得及建造。于是我们被安排到一户社员家里临时住了下了。

      房东姓樊,一家人待我们都很好,这两间房子本是准备给大儿子结婚用的,而且lyy同学住的那张床也是未来的新婚床,这很叫我们感动。(前些天看到巴山夜雨朋友的回忆帖子,两相比较,更令我们感到庆幸)。

       插队后的第一顿午饭是队里的农协会长给我们做的,有豆腐,粉条什么的。锅灶烧的是国家供应的烟煤(粮食,煤炭国家供应8个月)。

        晚上,送走了送行的家人,我们5个人早早地躺上了床,头脑里思考着今后的人生道路,久久不能入眠……20100524

   (三)困顿的岁月


 我们十里四队的知青在房东家的准新房住了半年后,房东家大儿子要结婚了,生产队腾出了牛房,让我们搬进去。又过了一年多,才给我们盖了真正的知青房。

    知青房用干打垒法建成,比当地的农民住房要矮一市尺,用铁锨在土墙上铲出一个三角形的洞,作为窗户。当地农民住房档次高一点的,屋顶苫的是红草,给我们屋顶苫的是麦草。反正当初我们也没有话语权,就这样搬了进去。

    记得三队知青住进新盖的知青房不到半年,那一年夏秋之际,一个台风边缘影响到了当地,急风暴雨下了近一天,到了下午两三点钟的时候,三队队长心里不踏实,来到知青房查看。只见东山墙上泥土在风雨的拍打下,簌簌地掉落。队长急呼不好,一个箭步跨进门内,把正在床上享受雨天清闲的几个知青吆喝出来,风雨中,几个落汤鸡般的知青眼看着半爿屋顶在面前塌落,一个个目瞪口呆。

    插队8个月后,国家停止了粮食和煤炭的供应,真正的农村艰苦生活考验降临到头上。这时,大家只有死心塌地进入农民的角色,象一个土生土长的老农一样,日出而作,日没而息,面朝黄土背朝天,春种秋收,挣起了大寨工分,和农民一样,参与生产队分粮分草。

    当地的农作物以地瓜为主,玉米都被当作细粮,小麦更是希罕之物,平时是舍不得吃的。就是麦秸,也是舍不得烧的,只用于苫屋以及冬季喂牛。

    知青平时的口粮和农民一样,以地瓜干为主,烧草更是紧张。农民们除了队里分得的烧草,还有家里小孩拾一些野草凑合着烧,并且他们节约柴草的功夫也真是匪夷所思。比如他们把早上挑来的水放在阳光下面晒,使水温升高,以达节省柴草的目的。

    分得的烧草烧完了怎么办?厚着脸皮向生产队长要,多少也会给一点,次数多了,社员们都对我们侧目而视,因为那是全体社员的公共资源啊!三队场上的草垛眼看要被扯光了,知青也实在不好意思向队长张嘴了,面对无草之炊,他们竟跑到农田的荒冢中,抽取了几块腐朽的棺材板,对付着烧了几天饭。不知怎么的,当地竟传出来用棺材板烧火,煮出来的米饭,米粒都是直立在锅内的,听的人毛骨悚然。其实,当初根本是无米下锅,棺材板煮出来的都是地瓜干。

    秋收的季节来临了,满湖里(当地称农田叫)堆着起出来的一摊摊的地瓜,那是生产队分到一家一户的口粮。其中也有我们知青的一份果实。 地瓜是不好储存的,必须将它切成薄片,晒干后,作为秋后及下一年的主要口粮。我们象农民一样,就在收获地瓜的湖里,连夜将地瓜刨切成地瓜干,均匀地撒在田地上,经过几天秋阳的晾晒,再一片一片地捡起来,运回住处,屯好,下一年的口粮以及花销全靠它了。晾晒地瓜干季节,如果碰上阴雨天就糟了,地瓜干肯定要霉变,霉变的地瓜干农民可以喂猪,知青就只能以出血价处理了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     下乡第一年,我们就有几百斤的地瓜干霉变,农民们向我们出主意,可以用硫磺将霉变地瓜干熏白,你们城里有关系,可以搞到硫磺。听了此言,我们不免跃跃欲试。

 

      从海州搞到一些硫磺后,放在碗内,点燃,上面罩上鳖盖(一种秫杆编的状似龟甲的小筐),然后把几百斤霉变地瓜干覆盖在上面,我们就上工了。中午收工回来,远远地就见知青屋内冒出缕缕白烟,进屋扒开地瓜干一看,只见中间的鳖盖已燃尽,周遭的地瓜干也烧糊了一大摊,不是及时收工,差点酿下塌天大祸,地瓜干也并没有增白多少。大家苦笑着,忙着善后事宜,最终将霉变地瓜干送人了事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编辑:东方石

相关链接
四月东海芳菲天,最美晶都桃花艳(图文)
西湖八月足清游,何处香通鼻观幽
梅雪争春
雪韵西双湖
七彩晶都
总有一朵化为你开放
廊桥梦幻
又见一缕茶香
版权所有: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海县委员会 工信部备案号:苏ICP备14027154号-1 管理登录